在陕西省蒲城县有一座充满灵气的山,相传帝尧曾在此避雨,因此得名“尧山”。
山上的庙宇足足有90多间, 正殿供奉的是圣母,被唐、宋两朝皇帝两度敕封为“灵应夫人”。
尧有两个女儿,分别叫娥皇和女英,两人都被尧山独特的风景吸引,想居住在这里。
于是,女英先下手为强,她抓起山蒜挥手扔向空中,山间山顶长满山蒜,尧山成了她的地盘。
女英不但能呼风唤雨,帮助当地百姓浇灌庄稼,更能祛病助产,为百姓排忧解难。
北宋时期,狄青带兵南征,行军途中,突然狂风大作,乌云密布,兵马一时大乱。
突然,不远处出现一条“黑水河”,水流湍急。饥渴难忍的人马仿佛看到了希望,急忙跑到河中取水饮用。
当朝皇帝得报后,大为赞赏,便封尧山圣母为“灵应夫人”,蒲城尧山更是有了“灵应一方”之说。
尧山圣母不仅能呼风唤雨,更能送子送女,深受当地百姓的膜拜,香火绵延不断。
每逢圣母清明庙会时,前来求子还愿的人络绎不绝,求子、求女、还愿都不尽相同。
求子嗣者,首先要来到尧山正殿,点上一炷香,为“尧山圣母”上香叩头,在心中默默许下愿望。
紧接着,他们来到正殿西边的娘娘庙上香叩头,则会得到一只童鞋,是用黄裱纸包裹起来的。
这时,庙里的主事者将童鞋和纸花拿到娘娘像前,绕着蜡烛的火焰转3圈,以粘得圣母灵气。
最后,求子者将童鞋放于怀中,开云真人 开云真人平台马不停蹄地下山赶回家中,将童鞋和纸花一起压入床下,满怀期望,等待孩子的降临。
最后,还愿者还带孩子来到庙前的一棵千年柏树前,让孩子环抱着它,预示孩子健康成长,长命百岁,“百”取柏树之“柏”。
尧山圣母庙会从唐宋时期开始,在唐朝,灵应夫人的庙被再次扩建。到了宋朝更是扩建了两次。
明熹宗天启三年,蒲城县令王佐成立了尧山神社,共有11个分社,开始轮流承办圣母庙会。
这11个神社环绕在尧山周围,送神社在清明前几天就开始唱大戏,耍着社火,抬着圣母神像周游过所辖自然村,所到之处,村民夹道跪拜。
清明当天,鼓乐喧天,送神仪式声势浩大,斗子旗开路,社火跟随,11个神社会长及群众夹道跪迎,鞭炮震耳。
待送神的一系列活动结束后,接神社就会将神像抬出庙,在隆重的仪式中将圣母像抬回本社,供奉一年,待明年清明节再送神归山。
如此周而复始,一年又一年,蒲城尧山圣母庙会也在迎神与送神中越来越盛大,深受人们喜爱。
清明后的几天里,整个尧山都沉浸在热闹的庙会中,娱神娱人、人神同乐的传统社火表演宏大而富有文化内涵。
尧山大鼓担负着营造社火的氛围中的重责,鼓声撼天动地,鼓手边敲边舞,节奏高低起伏。
鼓手们时而骑马,时而倒立,仿佛古代将士征战沙场,于雄劲中杀敌于无形,气宇轩昂,让人惊艳。
社火中难度最高的要数芯子造型,在一根竹竿或钢筋上,装扮成各类古代人物的小孩被固定在上面,少则2人,开云真人 开云真人平台多则数人,看着都非常惊险。
这是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,融入了古代的杂技表演,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着人们喜欢或是憎恶的人物形象,讲述着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,深受百姓喜爱。
尧山圣母庙会历史悠久,从唐朝开始,在清朝到达鼎盛,尧山周围300公里的百姓年年都会如约而至。
庙会曾在特殊年代一度中断,1982年重新恢复后,规模更加宏大,每年参加庙会的足足有几万人。
其11神社轮流迎神、送神的活动,世代相传,将上千年的祭祀礼仪活动,完好地保存至今,极具历史价值。
尧山圣母庙会完全保留了陕西关中古代民间信仰的传统文化,是研究秦民俗的重要根据,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。